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七十年前,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在朝鲜半岛画上了句号: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!
在中国的帮助下,美国被驱逐出半岛,朝鲜局势再次恢复了稳定。如今七十年已过,朝鲜在今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,在纪念活动里,朝鲜对中国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然而,有人却提出,这一切不过是假象。实际上,朝鲜“恩将仇报”,刻意篡改历史,完全忽略了中国的帮助!
这种说法真的是真实的吗?除了抗美援朝外,中国还给予了朝鲜哪些帮助?朝鲜的态度背后,又蕴含怎样的隐情?
让我们从现在出发,走入历史,一探究竟。
刻意忽略:朝鲜的“恩将仇报”?
实际上,朝鲜是否“恩将仇报”已经是一个讨论许久的话题。除了中朝两国外,韩国对该话题也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。
而抗美援朝战争,是这场争论的核心。
据统计,抗美援朝中中方参战志愿军人数超过100万,其中约有四成为战争献出了生命。
中国不光出人,还出钱,为了确保战争胜利,中国给予了朝鲜巨额资金支持,战争总费用将近100亿美元。
没有中国,就没有朝鲜战争的胜利,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朝鲜将中国的付出看在眼里,也承认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。但是,近年来,这种情况似乎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:朝鲜有了自己的小心思,想要刻意忽略中国在战争里的贡献。
2014年,韩国媒体发现了一件大事。
那一年,是《停战协定》签订的61周年,这份协定标志着战争的结束,意义重大。因此,朝鲜特意在7月27日这一天设立了“战胜节”。
按照往年的惯例,每年的这一天,朝鲜都会在官方汇报大会上感谢中国,肯定志愿军的积极意义。与此同时,朝鲜各级媒体也会发文,歌颂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友谊。
但是,2014年的朝鲜却格外安静——朝鲜在“战胜节”的纪念活动上,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中国!
这种变化,似乎也代表着朝鲜微妙的态度。事后,朝鲜也没有就此事进一步解释,让其成为了一笔糊涂账。
而这种避而不谈的姿态,似乎更印证了朝鲜“忘恩负义”的传言。
除此之外,朝鲜的教科书也一直饱受争议。
长期以来,有一批学者在持续质疑朝鲜教科书的书写模式。
当谈到战争胜利的原因,朝鲜只是简单将其归纳为国内领袖与人民的作用,几乎没有提到任何与中国志愿军相关的内容。
尽管朝鲜也在战争中付出许多,但明眼人都明白,中国的帮助始终是不可磨灭的。朝鲜在教科书里公然无视中国,引发了一系列不满。
除了有意隐去志愿军的牺牲外,朝鲜也曾在外交领域回怼中国,甚至在2017年时点名中国,态度恶劣。
当年4月,朝鲜舆论曾称中国媒体为“不知耻”和“放肆”,一个月后,朝鲜中央通讯社更是发表了署名评论,批评《人民日报》与《环球时报》,认为中国在挑战朝鲜的底线,用词激烈,半点不讲情面。
朝鲜的这些操作,也令国际社会唱衰中朝关系的声音日益尖锐,动摇了中朝友好交往的基础,更让不少中国人寒心。
中国人的寒心着实有理有据,纵观历史,除了抗美援朝外,中国还对朝鲜进行了多次援助。这些援助,犹如雪中送炭,曾点亮过朝鲜前进的道路。
那么,中国到底为朝鲜做了哪些事呢?
还原真相:中国对朝鲜的援助
中国对朝鲜的援助涵盖了多个方面,抗美援朝不过是冰山一角。而在这些援助里,经济援助尤为突出。
战争结束后,朝鲜百废待兴。为了帮助朝鲜完成重建工作,中国毫不犹豫的与之签订了一系列援助条约,全方位扶持朝鲜发展。
据统计,在1950年到1953年期间,中国共拨款7万亿元,令朝鲜战后经济得以迅速恢复。随后四年,中国又追加拨款8万亿元。最重要的是,中国这些援助都是无偿的,并不需要朝鲜归还。
这些资金被投进了朝鲜工业、农业、教育等多个领域,解决了朝鲜的燃眉之急。在这段时间里,中国给朝鲜的援助款甚至超过了东欧与苏联的总和,着实令人惊叹。
要知道,彼时中国也刚刚摆脱战争的泥潭,国内经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但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仍能向朝鲜伸出援助之手,可见中国对朝鲜的情谊。
实际上,中国不光给了钱,还给了朝鲜技术与劳动力。
中国政府不仅收养资助了一批朝鲜遗孤,还让这些孩子深入中国工厂,学习技术,从纺织到机械,可谓是无所不包。学成后,中国出资让他们回国,投身朝鲜建设大潮。
与此同时,战火平息后,几十万志愿军更是暂时留在了朝鲜,展开义务劳动。他们只花了短短三个月时间,便重建了1.5万米的桥梁,让朝鲜的铁路线重新恢复运转。
在朝鲜的五年计划期间,中国更是进一步强化了援助措施。
中国深知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朝鲜真正想要发展,必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,拥有完善经贸体系的国家。因此,中国开始在进出口领域帮助朝鲜。
一方面,中国大力向朝鲜出口资源,让朝鲜工业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,得以崛起。另一方面,朝鲜制造出商品后,中国也会大量进口。可实际上,中国的制造能力比朝鲜要强上许多,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这些商品。
为了能够推进朝鲜的现代化,中国可谓是用心良苦,付出颇多。
而在军事领域,中国对朝鲜的付出更是令人感动。
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朝鲜的大部分军事武器都与中国有关。1971年,中朝两国在北京签订协议,协议规定,中国将无偿提供33型潜艇的图纸与零部件,并且派出专业的建设团队,直接帮助朝鲜建设潜艇工厂。
协议达成后,中国专家组立刻动身,前往朝鲜考察。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,中国专家加快了研制脚步,夜以继日开发工程,最终在1974年如约完成,让朝鲜拥有了自己的潜艇。
90年代后期,中国对朝鲜更是转向了全面援助时代。从粮食到石油,由基建到矿产,朝鲜的发展里处处都能寻觅到中国的身影。而这种影响力,直到今天也仍在持续。
与一心拉拢小弟,发展霸权主义的美国不同,中国始终以平等的目光看待朝鲜。中国不结盟,也不需要朝鲜伏低做小,甚至,中国是在手把手教着朝鲜成长,在为其输血的同时,更不遗余力提升着朝鲜造血的本领。
那么,面对如此慷慨无私的中国,朝鲜为何不知感恩,反而要在背后捅中国刀子呢?
深入剖析:背后的隐情
若是朝鲜完全不顾及中国,也着实有些冤枉朝鲜。
近年来,中朝关系发展稳定,就整体上来说,两国的相处状态仍较为积极。以今年的抗美援朝胜利纪念为例,朝鲜给予了中国相应的尊重。
在大多数国际事务上,朝鲜也愿意声援中国,比如,涉及台海问题时,朝鲜总是坚定地谴责美国对台海地区的染指。
其实,朝鲜既不能否定中国的帮助,也不敢否定。只不过,朝鲜的确偶有摇摆,更刻意夸大了自己的作用,将中国的功劳揽到了自己身上。朝鲜之所以这么做,实际上有着多重原因。
首先,这与朝鲜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息息相关。
朝鲜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国家,过去数年,朝鲜对安全感的追求近乎到了病态的程度。为此,朝鲜甚至不惜与全球各国为敌,执意推动核武器发展。
二战后,人类意识到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,这是一种足以毁灭全人类的重型武器。为了不让悲剧发生,世界各国达成共识,在全球范围内缩减核武器数量,这便是无核化运动的开始。在联合国的组织下,各国签订一系列国际公约,承诺不扩散核武器。
作为无核国家,朝鲜本该严格遵守承诺,不发展新的核武器。但是,在朝鲜看来,没有核武器便意味着没有安全感。
韩国虎视眈眈,美国背后威胁,在巨大的压力下,朝鲜不顾世界反对,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进行了多次核试验,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。
为了劝阻朝鲜,联合国对朝鲜展开了长达17年的制裁,中国是全球无核化的积极推动者,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,自然站在了朝鲜的对立面。在这一点上,朝鲜对中国颇有微词,总是希望中国能更偏袒自己。
但与此同时,朝鲜也不敢因此惹怒中国。
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里,中国几乎堪比朝鲜的最后一根“救命稻草”。中国是君子,只是就事论事,从不刻意针对别国,这点朝鲜比谁都清楚。
中国曾多次呼吁,即便在制裁期间,也要注重人道主义,保障朝鲜民众的利益。
朝鲜一边逆世界而行,触碰了中国的底线,一边指望着中国的帮助,希望中国能帮自己说上两句话,在这种纠结的状态下,自然会有所摇摆。
其次,国际环境影响了朝鲜的国内政策,朝鲜不得不塑造“独立自主”的形象,增强国民信心。
朝鲜铁了心要发展核武器,让自己成为了国际社会中的一座孤岛。外部压力增大,内部的紧张感也随之增强。
越没有自信,便越要强调什么。倘若朝鲜现在是一个真正的大国,那么便可以坦坦荡荡地承认中国的帮助,感恩中国的贡献。
一旦现在日子过得好,人便不会在乎过往,能够坦率的直面过去。
但现在,朝鲜偏偏处在极为尴尬的境地中,国内经济无法发展,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十分僵硬。
在这种时候,为了稳定人心,让国内充满凝聚力,朝鲜只能竭尽全力为自己打造人设,为国民提供底气。
其实,没有人会否定朝鲜在发展中的自主性,更没有人会抹杀朝鲜人民在建设国家中的贡献。但是,从客观事实来说,在朝鲜发展的每个阶段里,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别国的帮助,中国的付出更是尤为突出,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。
可是,在面临重重危机的朝鲜眼中,承认这一点,似乎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。一个依靠别国,依靠中国帮助而成长起来的朝鲜,更无法在国际社会中立足。
因而,朝鲜必须树立起强硬的姿态。
朝鲜一旦强硬,势必要加强主动性,排斥一切外在因素,包括曾帮助过朝鲜的中国。从这一逻辑上来看,或许朝鲜并非是在对中国表达不满,只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,选择将中国淡化。
无论朝鲜态度如何,在汹涌的时代浪潮里,中国始终有着自己的风骨。历史不容改变,真相也绝不会被掩盖。
而朝鲜选择背后,蕴含着更深刻的悲哀。
朝鲜之所以执意如此,是因为对独立自主的理解过于偏颇,以至于矫枉过正,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。
而紧张的半岛局势又是致使朝鲜发展核武的重要原因,其背后蕴含了层层政治角逐,如同一个死结,短时间内无法解开。未来究竟如何,唯有拭目以待。
参考文献:
1.浩真,宋涛,罗山爱.中国对朝鲜军事援助[J].兵器知识,2013(08)
:38-41.DOI:10.19437/j.cnki.11-1470/tj.2013.08.010.
2、沈志华,董洁.朝鲜战后重建与中国的经济援助(1954-1960)[J].中共党史研究,2011(3):48-57
3、于春英.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中的中朝关系[J]. 聊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2, (2):134-139.
4、李成日. 新时代的中朝关系:变化、动因及影响[J]. 现代国际关系, 2019, (12):9-15,60.
